学校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第一批学科紧缺人才引进公告



千年羊城,白云山麓,珠江之滨,矗立着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的翘楚——广州中医药大学。我校是新中国首批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于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现有三元里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有一批以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

学校中医药学科实力雄厚,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科研设施及平台完善,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个。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中医药强省建设,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5所,建设一批非直属附属医院。

因学校部分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诚聘以下人才,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广州中医药大学!

一、基本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或者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具备报考岗位所需其他条件。

具体详见《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学科紧缺人才第一批增人计划表》(见附件4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报考:

1.因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2.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

3.近两年内,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

4.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

5.法律法规规定不宜聘用的其他情形。

本条所规定的处分期限的计算截至报名截止日。

二、享受待遇

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按在编人员享受薪酬福利待遇。按照“一人一议”的方式,视个人业绩、学科需求等情况给予科研启动经费10-30万元。如达到学校杏林人才相应层次要求,可参照学校相关政策给予安家费用配套。

三、报名办法

(一)报名方式:有意应聘者,将以下材料汇总制成电子压缩包,以“紧缺人才+应聘者姓名”为标题发送邮件至工作邮箱rcb@gzucm.edu.cn

(二)截止时间:2023228

(三)报名需提交的材料如下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技术教师岗申请表(附件1)。

2.身份证正反面原件及职称证书扫描件。

3.最高学位证书(持国(境)外学历学位的,需提供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原件扫描件。

4.申请表内所填个人业绩成果的证明材料(SCI论文需提供检索证明、中文论文需提供杂志封面、目录和全文,课题需提供立项文件,成果奖需提供获奖证书)。

四、招收程序

(一)二级单位考核:以面试、试讲等形式对通过资格审核者教学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潜力,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通过者在院内公示后报人事处。

(二)学校面试考核:学校成立专家组,对拟聘人选进行面试考核并评定科研启动经费等级。

(三)心理测评,其结果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该结果将不对外公布,严格为报考者保密。

(四)体检,由学校组织安排体检。

(五)公示审定,学校面试通过后经公示和报请学校领导审定通过。

五、其他事项

(一)应聘者应符合公布岗位的资格条件,报名时提供的有关材料必须真实、准确,且需与个人提交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技术教师岗申请表》内容一致。如有不符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应聘资格。

(二)应聘人员应确保联系方式准确、畅通。因无法与应聘人员取得联系所造成的后果,由应聘人员自行负责。

(三)本公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负责解释,招聘工作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纪委办公室、监察处负责监督。

六、联系方式

招聘电话:020-39356028;020-39357590

工作邮箱:rcb@gzucm.edu.cn

大学城校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

附件:

4.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学科紧缺人才第一批增人计划表(附后)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202319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学科紧缺人才第一批增人计划表

编号

单位

所属系室

学科或专业要求

人数

年龄要求

业绩要求

其他要求

联系人

1

基础医学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基础医学,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专业优先;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

2

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40周岁以下;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可放宽至45周岁。

近五年业绩成果符合以下条件中的1项:

(1)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或省级课题2项;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排名前5);

(4)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2部。

张老师

020-39358020

2

人体解剖学系

基础医学

1

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40周岁以下;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可放宽至45周岁。

近五年业绩成果符合以下条件中的1项:

(1)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或省级课题2项;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排名前5);

(4)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2部。

3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

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1

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近五年业绩成果符合以下条件中的1项:

1.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或省级课题2项;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排名前5);

4.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部。

孔老师

020-39358380

4

预防医学系(筹)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6

其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学各1)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

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

微生物学(1)

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近五年业绩成果符合以下条件中的1项:

1.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或省级课题2项;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排名前5);

4.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部。

5

国学院

国学基础教研室

中医医史文献、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

1

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近五年业绩成果符合以下条件中的1项:

1.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或省级课题2项;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排名前5);

4.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部。

有高校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经历,能胜任国学、中医文化学等相关课程教学任务。

陈老师

020-39357279

合计

11

备注:1.应具有博士学位及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好的学术发展潜力;在本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取得国内同行公认的成就者优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和“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有三元里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专任教师1530人,其中正高职称433人,副高职称478人,有一批以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设有二级学院15个;有29个本科专业;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7个一级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科学技术哲学2个二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医学、中药学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80年代中期,学校率先启动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改革,实施“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促进医教协同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培养质量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人才辈出,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教授等一批杰出校友,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学校科研工作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团队的“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终身教授王建华团队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袁浩教授团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许能贵教授团队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重点打造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创新中药研究公共服务平台、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科技创新中心(三元里校区)等重点平台,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


学校一直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合作开展抗疟研究。整建制派出医疗队赴加纳执行医疗援助任务。承担商务部科摩罗抗疟中心技术援助项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疟疾防治技术援助项目及广东省援助巴新疟疾防治中心建设项目,科摩罗实现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疟疾零死亡。我校复方青蒿素全民服药以清除传染源的方案纳入《恶性疟的全民服药-现场实施手册》,为加快全球疟疾防治进程贡献了中医智慧。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中医药强省建设。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的医院之一;第二附属医院位居“中国中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榜首,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第三附属医院是广东省唯一的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以中医骨伤科为医院的龙头专科。2003年“非典”时期,我校附属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单位,主张中医药早介入,临床效果突出,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专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制定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第一版到第七版的诊疗方案。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先后派出11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派出专家作为中国政府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领队,赴马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与省内外15个地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帮助农民精准脱贫、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学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和胃止痛胶囊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企业的核心产品并畅销全国。近3年,学校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让及技术转移工作,转让科技成果合同经费达5000万元。在全省指导建立了50个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

学校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塑造了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学校建设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与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一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广东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自197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联合香港、澳门地区大学成立粤港澳高校中医药联盟,在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成立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和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学校和附属医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开设特色品牌课程,开展交换生项目,深入开展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研究,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联合设立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等。


2   3   4   5   2   3   4   5  

 

高校博士人才网 www.lemonzp.com 返回首页

电话:010-60692120 / 13671350485 业务QQ:2145341649 高校博士人才网 信箱:ningmengzp21@126.com

京ICP备17012336号-2 Copyright © 2007-2024 , All Rights Reserve 搜扑互联

主办单位:北京与尔易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高校博士人才网柠檬硕博招聘高校教师招聘研究生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平台--硕博招聘网 关于我们

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